張宇馳
張宇馳是一個比較安靜、內向的人,甚至有一段時間他很害怕和別人交流,從小他最喜歡的就是畫畫的那些時光,“畫畫是一個很需要安靜的過程,但是思維又可以很跳躍,過程中你可以把你的思維無限的去放大,無限的去天花亂墜、天馬行空的去想,去敷著在畫紙上?!?/span>
其實在接觸設計這個行業前,張宇馳所學和所接觸的基本上和設計沒有什么關聯,他最初的角色定位是一名美術老師,或者是一名畫家,大學里學的也都是師范類的教育美術學。從小在父親的熏陶影響下,他對色彩、線條、光線比較敏感,加上性格的原因,很多時候張宇馳都是在腦海里面遐想、構圖,這也導致他現在做方案的時候,現場走一圈,就可以在腦海中完成建模。
商業空間設計是多變的,這要求設計師對于角色的轉變不僅要快,還要準,尤其在細節的挖掘上,更能體現設計者對消費者心理的把控。
上大學時張宇馳經??慨嫯嬞嵢∫恍┥钯M,大四的下學期他接到一個壁畫的活兒,從而接觸到裝修和設計,“我覺得設計蠻有意思的,能把腦子里想的東西立體的呈現在現實中來,特別有成就感,設計可以用你的思維和創造幫別人去達成了一個愿望,業主喜歡和認可你的作品,也就是認可了你的思想?!?/span>
在朋友的介紹下張宇馳結識了一位真正的設計老師,于是只身前往北京找那位設計師,在那位老師的引導下接觸到了北京的設計圈子,“如果之前去畫壁畫的時候可能看別人做設計覺得既好玩又能賺點錢,那么接觸到那個圈子以后,我覺得:這才是我真正想要,并需要努力融入的一個圈子。”
于是張宇馳和家里溝通后,去學校提前辦理了畢業的一應手續,就這么一路北上去找他師傅去了。
剛進公司,張宇馳需要從“零”開始學習,充當的是“辦公室主任”的角色,各種行政類的工作都做,有時還要去工地現場去解決問題,用一年時間熟悉了施工、工藝、材料等相關知識,這才回到辦公室,開始學習各種設計軟件的運用、設計技巧等較為專業的技能。
兩年后,張宇馳開始能做一些小單,談一些小的項目,按照師傅的話說就是:“我帶你踏入了門檻,并找到了一個樓梯,那個階梯就是你未來的成長空間?!?/span>
就在他正式進入門檻,準備大干一番的時候,由于家里的原因,張宇馳不得不放棄北京的工作回了昆明。
回昆后,他應聘到一家裝飾公司做設計。這是他快速成長的一個階段,不僅是做設計,還把從接洽客戶到平面設計到施工到最后落地這整個過程都了解了個透,“之前在北京多做的是酒店項目,在昆明的這家公司做的則是商業空間,對于我來說每一個都是全新的體驗?!?/span>
2017年,張宇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從最初只有兩個人合作起步,發展成一個完善的團隊,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基本就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張宇馳的工作經歷和創業過程就像燒水一樣,從冷水到溫水到熱了再倒沸騰的開水,一步一步很自然的就走到了現在。他由衷地表示,“其實說起來,我是很幸運的,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點都能遇到一位正確的引路人,就好像他們守著一扇扇的門,當我走到那里的時候他們就會給我打開一條通往新的歷程的大門?!?/span>
張:您公司的名稱有什么講究嗎?
張宇馳:其實公司的名字是突然的靈感,據說我是火命,爐中火,需要“木”來燒旺。有一天開著車在路上,道路左右邊有樹,就是兩個“木”字,合在一起就是“林”,而我們當時創業的時候正好兩個人,兩個木字好像兩個人合在一起,加上車子正在道路上行駛著,于是想到了“道林”這個名字。
張:您現在后沒有后悔沒有做老師,沒有了一年兩個假期?
張宇馳:沒有。其實現在我和好幾家高校都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他們的學生會過來我們這邊實習;作為客座教授,我會去學校分享我的經驗和作品。
張:經過去年的疫情影響,您認為未來設計的方向將如何發展?
張宇馳:可能有的設計師會專門做一些帶有治愈性的設計,但在我看來太刻意、太過于針對性了。
設計應該是能創造價值,能給大家帶來幸福的事情。當然這個帶來幸??赡芟冉o自己帶來幸福,就像我,我先沉浸在設計里面,我覺得很好,開心了、幸福了,我才能給客戶帶來開心和幸福,這個開心幸福就是一種價值體現。
未來的設計應該是環保、低碳、綠色這幾個關鍵詞的提煉,大家會更多的去做“減法”,在材料上,低價、可塑性強的人造材料將會有更廣泛的運用。
未來,設計師將會把重心放在更多看不到的地方,人性化的設計會越來越多,可能說的俗一點這個空間里面的愛會關注的越來越多,人和人之間的溫度、距離會拉得越來越近。
張:您的設計理念是怎樣的?
張宇馳:我的理念就是四個字:順其自然,這個也是我在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點,我師傅以前送了我三個字:“放輕松”。
順其自然,慢慢體會和感受這個項目,仔細的把各種信息進行篩選,抽絲剝繭中找到代表客戶的那個“符號”,然后把它提煉出來放大,使之成為整個設計的核心和主題。
張:您的設計都是簡潔明快的現代風格,您怎么看中式設計:
張宇馳:雖然我們整體風格比較現代簡約,色彩提煉也比較干凈,但是在我們的設計里其實也會融入一些中國文化元素,比如說一些方圓的運用,尺寸、朝向、風水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幾千年的精華總結,這些文化和元素是我們的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根據現代社會的需求和人們的喜好,再延伸出符合現代審美和需求的一些個性的東西。我覺得應該要去融合,而不是把它拋棄掉或者一刀砍掉。